随着AI技术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,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向实用化场景渗透。挪威机器人公司1X最新发布的NeoGamma家用机器人,采用编织尼龙材质外壳,标志着尼龙材料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进入新阶段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428.2万台,同比增长10%;Statista预计,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461.1亿美元,其中服务机器人贡献362亿美元。产业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双重驱动下,上游材料需求持续升温,尼龙凭借其性能优势与产业基础,成为关注焦点。
机器人行业已进入盈利规模化阶段。根据《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》,2023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同比增长10%,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达362亿美元,2029年有望突破730亿美元。服务机器人主导市场增长的背后,是家庭、医疗、教育等场景的加速渗透。以1X的NeoGamma为例,其家庭测试标志着家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突破。
机器人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涵盖轻量化、耐磨性、抗冲击等多个维度。当前,碳纤维、工程塑料、硅材料等均被纳入上游供应链。其中,尼龙(聚酰胺树脂)因机械强度高、耐疲劳性突出、表面摩擦系数低等特性,成为机器人外壳、关节部件及3D打印零部件的优选材料。例如,NeoGamma采用编织尼龙外壳,既降低人机交互风险,也兼顾轻量化与耐用性需求。
尼龙工业化时间长,技术成熟度高,品种覆盖PA6、PA66等主流类型。PA6已实现充分市场供给,国内产能超700万吨,利用率达80%-90%;PA66虽受制于己二腈进口依赖,但国产化路径已进入突破末期。此外,尼龙可通过改性满足差异化场景需求,例如通过增强纤维或添加耐热剂,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。
当前,尼龙6主要应用于锦纶纤维(占比约83%)和工程塑料(17%)。随着机器人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对工程塑料需求增长,尼龙6产能有望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。以国内超700万吨产能为基础,下游需求提升将加速行业供需平衡,推动盈利空间改善。
尼龙66因强度与耐温性更优,广泛应用于汽车、电子电气等领域。此前受限于己二腈技术壁垒,其成本居高不下。近年来,国内企业通过工艺创新与合资合作,逐步打破原料垄断。例如,部分企业采用丁二烯法替代传统己二酸工艺,实现己二腈自主供应。国产化推动下,尼龙66价格下行,应用范围扩展至机器人精密零部件领域。
若机器人产业持续放量,尼龙材料需求将形成“以量促技术”的正向循环。一方面,现有PA6产能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;另一方面,高端尼龙(如PA12、PA46)的国产化进程或加速。此外,材料企业与机器人厂商的协同研发,可推动定制化改性尼龙开发,例如针对柔性外壳或高载荷关节的专用材料。